热点聚焦

MORE >
  • 专题征文——航空材料先进制造技术
  • 关于召开“202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分会年会”的通知(第二轮)
  • 2023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分会年会 会议通知(第二轮)
  • “2023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技术峰会暨《机械传动》理事会年会”在襄阳成功召开
  • 喜报:《机械传动》被瑞典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OAJ)收录
  • 喜报:《机械传动》影响因子1.482,较去年提升幅度达40.21%
  • 喜报:《机械传动》荣获2022年度河南优秀出版奖·期刊奖
  • 重磅官宣:《机械传动》、《机械强度》期刊中英文版官方网站上线
  • 核电循环泵齿轮箱强制喷射润滑仿真研究

快捷入口

  • 作者投稿 作者投稿
  • 专家审稿 专家审稿
  • 编辑办公 编辑办公

快捷图标

机械传动

机械传动 机械传动

ISSN:1004-2539

CN:41-1129/TH

出版周期: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总院集团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

电话/传真:0371-67710817

E-mail:jxcd1977@foxmail.com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49号

  • 最新文章
  • 优先出版
  • 过刊浏览
更多
Volume 49 期 4,2025 2025年49卷第4期
  • 理论研究

    苏建新, 王东峰, 徐家科, 张靖, 吕瑞芳

    DOI:10.16578/j.issn.1004.2539.2025.04.001
    摘要:目的摆线针轮减速器因具有传动比大、结构紧凑等优点被广泛推广和应用,但摆线针轮副的大接触应力和低啮合刚度影响了摆线针轮减速器的传动精度和平稳性。为提高摆线针轮减速器的承载性能,提出一种摆线针轮副啮合刚度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和仿真分析探讨结构参数对啮合刚度的影响规律。方法对摆线针轮副进行受力分析,以摆线针轮的接触应力、啮合刚度为目标函数,以摆线针齿的重要结构参数(针齿分布圆半径、偏心距、针齿半径)为设计变量,构建接触应力和啮合刚度数学模型;通过VB.NET程序计算和仿真分析摆线针轮的结构参数对其啮合刚度、扭转刚度、啮合力和接触应力的影响。结果仿真结果表明,随着针齿分布圆半径和偏心距的增大、针齿半径的减小,摆线针轮的啮合刚度和扭转刚度增大。研究为摆线针轮减速器的结构设计和优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摆线针轮;接触应力;啮合刚度;结构参数   
    94
    |
    9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49074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11

    周家傲, 刘晓玲, 张政, 李群

    DOI:10.16578/j.issn.1004.2539.2025.04.002
    摘要:目的温度影响聚合物齿轮的弹性模量,继而会影响齿轮弹流性能。因此,有必要研究温度对聚合物齿轮润滑性能的影响。方法考虑聚甲醛(Polyformaldehyde, POM)齿轮的弹性模量随温度的变化,建立了钢-POM齿轮副的热弹流润滑模型;使用多重网格技术和逐列扫描技术,研究并讨论了不同运行温度下钢-POM齿轮副的热弹流润滑性能。结果结果表明,钢-POM齿轮副的摩擦因数在节点之前下降,节点之后上升;钢-POM齿轮副的油膜最大温度靠近聚合物齿轮;入口区黏度对油膜厚度影响较大,弹性模量是影响油膜压力的主要因素;油膜温度受环境黏度影响较大,弹性模量引起的油膜压力变化影响较小;随着运行温度的升高,摩擦因数减小。  
    关键词:弹流润滑;聚甲醛齿轮;运行温度;弹性模量;环境黏度   
    22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976794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11

    王燕霜, 张晨旭, 王明伟, 王子君, 王高峰, 栗文彬, 张书玉

    DOI:10.16578/j.issn.1004.2539.2025.04.003
    摘要:目的基于四点接触球轴承接触力学特性分析,对轴承重要结构参数(接触角、沟曲率半径系数和径向游隙)进行设计,并综合考虑轴承结构参数对轴承滚道次表面应力的影响,旨在为四点接触球轴承的设计提供新的参考。方法通过建立高精度四点接触球轴承多体接触动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接触力学模型轴承滚道次表面应力和淬硬层深度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结果结果表明,初始接触角越大,轴承承载能力越大,次表面应力峰值和所需最小淬硬层深度越小,但易发生椭圆截断,建议初始接触角选取45°~50°中较小值;沟曲率半径系数越小,轴承承载能力越大,次表面应力和最小淬硬层深度越小,建议沟曲率半径系数在0.52~0.53范围内取值;游隙减小,内圈左侧应力微小增大,右侧应力减小,最佳游隙为-0.03 mm。  
    关键词:四点接触球轴承;载荷分布;力学性能;结构参数;次表面应力   
    22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976830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11

    李玉龙, 刘萍, 宋安然

    DOI:10.16578/j.issn.1004.2539.2025.04.004
    摘要:目的凸转子轮廓因具有直接决定产品性能的特点而一直备受关注,但其构造也因需借助两个转子轮廓的共轭操作而相对复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单一转子的简单构造方法,以期有效降低轮廓构造的难度。方法首先,针对由两个完全相同转子组成的转子副,基于其轮廓在节点啮合时简单的节点对称关系及其同步的共轭旋转规律,演绎出转子副非节点啮合时的共轭轮廓关系;其次,由简化到同一转子上节圆内、外工作轮廓间的互求关系,揭示出同一转子上节圆内、外工作轮廓间具有节点轴和瞬切轴先后对称的双轴对称机制;最后,以节圆的转角为直接变量,共轭的法向长度和传动角为间接变量,快速构建出工作轮廓的量纲一方程及其双轴对称矩阵。结果以圆弧工作轮廓为例的结果表明,双轴对称关系极便于转子轮廓的高效构造,真正实现了将两个转子轮廓间复杂的共轭关系,转化成同一转子上节圆内、外工作轮廓间简单的互求关系。量纲一方程及其双轴对称矩阵正确可靠,具有普适于圆柱齿轮、转子轮廓构造上的应用价值,从而为后续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凸转子;轮廓构造;量纲一构造方程;双轴对称矩阵;法向长度;传动角   
    14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976784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11
查看更多
  • 精选图片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