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孝禄教授(笔名朱孝录),男,汉族,中共党员。1934年6月生于浙江省义乌县,1953年考入北京钢铁学院(现名北京科技大学)冶金机械专业,195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曾任北京市机械传动专业学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冶金机电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机械传动学会齿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通用机械协会减变速机分会技术委员会委员,《机械传动》期刊编委;现任沃德传动(天津)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齿轮技术专家。
有12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的鉴定,其中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包括稀土镁球墨铸铁齿轮承载能力试验研究、JG150齿轮试验机研制、硬齿面齿轮疲劳强度极限和寿命预测、重载调质齿轮用钢系列研究、航空用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试验研究等。 正式出版的著作有《齿轮的试验技术与设备》《齿轮承载能力分析》《机械传动选用手册》《中国机械设计大典(第4卷,机械传动设计)》《齿轮传动设计手册》《机械传动装置基础件失效分析》等8册。
1992年10月开始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其著作《齿轮承载能力分析》获国家教委研究生教材二等奖;著作《机械传动装置基础件失效分析》获2023年度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朱孝禄教授长期致力于齿轮工程领域的研究,在材料性能、可靠性设计、失效分析及试验技术等方向取得系统性成果。在材料研究方面,他率先量化分析渗碳淬火齿轮的内在缺陷(如脱碳、内氧化)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提出稀土镁球铁齿轮的强化机制,为国产重载齿轮材料选型提供理论支撑。在可靠性设计领域,构建了基于概率的强度计算模型,研发封闭力流式试验台并建立载荷特性评价标准,推动齿轮寿命预测技术的工程应用。在失效分析研究领域,首次揭示硬齿面齿轮随机断裂的多种模式(如TIFF、TFF),发现调质钢断口中的瓦纳线现象,深化了裂纹扩展动力学研究。在行业贡献方面,主导制定多项国家标准,参与ISO国际标准编制,建立国产材料试验数据库,并解决高速传动、风电齿轮等重大工程难题。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高端装备制造,显著提升了我国齿轮传动的可靠性与标准化水平,为行业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
朱孝禄教授先后在《机械传动》(原名《齿轮》)等国内外科技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对齿轮传动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有着深刻与独特的认知,其论文具有很深的学术研究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深受相关领域专家的关注,论文的下载量和被引量也十分突出,得到了行业专家的支持与认可。为了向广大读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强化行业技术交流,助推产业革新。
《机械传动》编辑部精心策划打造《齿轮材料寿命密码——朱孝禄论文合辑》,将朱孝禄教授在《机械传动》(含《齿轮》)期刊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整理汇编,深入探讨齿轮材料强化与失效机理,探寻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的最优解决方案,欢迎各位学者免费下载、畅读,共飨学术盛宴。